上海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 畅通海外文物回流渠道发表时间:2023-10-08 10:49来源:国家文物局 7月26日,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二楼展厅,第二届“海上来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文物艺术品公益展”正式开幕。展品包括常玉、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吴冠中、黄宾虹等12位近现代知名艺术家创作的28件精品之作,而此次面向公众展出的作品均为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免税进境销售的文物艺术品。“公益展示”更好发挥了这批享受免税政策的文物艺术品的美育价值和社会效益,让更多没有机会亲临进博会现场的社会公众,在“家门口”便能一睹回流文物艺术品风采。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物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上海制定施行一系列创新政策,以精准有效、务实可行的举措,推动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营商环境、交易规模、集聚效应显著提升。2019年起实施的市政府规章《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经营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上海文物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形成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2020年11月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启动开展的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等,逐步构建起文物艺术品交易制度体系。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文物艺术品板块现场
文物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经营管理办法》是全国首部民间收藏文物领域的省级政府规章,对古玩市场内商户的管理、网络文物经营活动等都作出了创新性规定,为构建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文物市场提供制度基础和良好经验,获评为2020年度上海市法治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针对古玩旧货市场中大量存在未经审批而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的情况,上海规定古玩旧货市场内的商户可以由市场主办单位统一取得文物商店设立许可,依法从事文物经营活动,并通过市场主办单位在申请许可时一并提交商户基本信息、商户发生变动时及时变更相关信息、明确市场主办单位管理责任等制度设计,形成政府管古玩市场、古玩市场管商户的监管模式,将古玩旧货市场内商户的文物经营活动纳入监管范围。这项举措使大量的小规模商户可以在“阳光”下合法开展文物经营活动,大大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实施3年多以来,已有云洲、虹桥、中福、新藏宝楼、豫园等5家古玩旧货市场统一申领了文物商店资质,共计246家经营文物的商户。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通过自建网站、电子商务平台或者其他网络服务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的电子商务经营者越来越多,市场交易额越来越大,为了保持线上线下监管要求的一致性,上海根据《电子商务法》的有关规定,对这类经营主体的文物经营资质要求和经营者的管理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 文物经营单位在申请文物经营资质许可条件中,有一条核心要素就是文物拍卖企业需要有5名以上文博系列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文物商店需要有5名以上文博系列中级职称的专业人员,而这些专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相关文博单位。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文物经营单位的难题。为此,上海首次提出支持文物经营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文物博物系列职称评定,并建立文物鉴定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为促进文物经营单位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 2019年5月,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国内首个面向文物经营行业的地区性行业组织——上海市社会文物行业协会正式成立。社会文物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开展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指导、督促会员依法开展文物经营活动,引领、带动了全市文物经营单位以更加包容开放的胸襟和诚实守信的精神参与市场竞争,使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充满生机。 创新公益鉴定咨询服务模式 鉴于广大市民对文物鉴定咨询有较大需求,同时法律法规中对文物鉴定的审批和资质存在着真空地带,2017年3月以来,上海市文物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组织10家单位率先面向社会开展民间收藏文物公益性鉴定咨询服务,同时制定《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推荐单位工作规程》,作为此项工作的具体操作依据。民间收藏文物公益性鉴定咨询服务坚持正面引导、主动服务、专业护航,全力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2017年至今,已累计接待收藏爱好者五万余人次,无偿鉴定藏品总数超十万件。 目前公益鉴定从地域上基本覆盖上海所有中心城区和五大新城,从时间上基本覆盖所有工作日和双休日。工作开展以来,市民关于社会文物鉴定的投诉求助同比下降80%,各类以文物鉴定名义的诈骗公司在上海也逐渐失去立足之地,既保障了文物收藏爱好者的正当权益,又增强了人民群众依法收藏文物的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