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家 创 作 交 流 网 站


Artist Creation Exchange Network
新闻详情

博物馆防盗六种技术大揭秘:高科技赋能文物保护

发表时间:2023-10-06 14:56作者:孙立

文|文化产业评论 若水

编辑 | 半岛

近年来,“博物馆热”悄然兴起,文博游成为出游“新宠”。今年十一,史上最热国庆黄金周,“博物馆热”正持续升温,成为大家的热门目的地之选。

热度越高,关注越多。前段时间,国外“大英博物馆约有2000件藏品失踪”和国内“四川成都生命奥秘博物馆枪鱼标本肋骨被掰断”两则新闻,让有关博物馆的安保问题,再次成为大众焦点。不由发问:“大英博物馆文物被盗,国内博物馆安保加强了吗?”而博物馆文物的不可复制、脆弱易损、公开展览等特点,要求其安防工作,既需智慧,更需可靠的技术。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发生的艺术品盗窃案超过5万起,而博物馆是重灾区。文物的频频失窃是一场“全球性灾难”,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数字技术与博物馆的融合发展处于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交叠阶段的当下,如何利用最新技术赋能文物防盗,成为大家极为关切的问题。

盗窃案频发的背后是盗窃犯盗窃手段的不断升级,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落地安防,博物馆防盗技术也在持续迭代,为文物保护筑起防盗墙!

下文将围绕行窃的惯常行径轨迹对最新博物馆防盗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周界防范:微波雷达——一触即发

微波雷达是周界防护领域的一种新兴技术手段,具备灵敏度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探测距离远、综合成本低等优点。在博物馆周界布设区域立体微波雷达系统,当有人员入侵时,系统一触即发,自动感知、精准定位、实时跟踪目标,通过平台联动相应防区的视频监控和电子地图,采取相关措施,构建博物馆安防的第一道防线。

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在其周界区域,除热成像、振动光纤等技术外,主要运用了最新的立体微波雷达技术,对楼体面周界进行多方式、全方位监测,对外围周界进行全天候、立体化监测,快速、精准定位异常入侵,并联动声光报警,及时预警异常信息,提升三星堆博物馆的安全保障效率。

实体防护:智能门锁——铜墙铁壁

如今,“把门将军”正变得越来越安全、便利和智能。虹膜识别技术、静脉识别技术可以说是现有最安全、精准的生物识别技术,目前仅有少数高端智能锁采用了两类技术,实现了刷眼、刷静脉即可开锁,构筑了实体防护的“铜墙铁壁”。但不少博物馆受到“古建不得损坏”“必须与现有安防系统无缝对接”“恶劣的室外使用环境”等条件限制,不用指纹不用声控,不刷眼也不刷静脉。

如2016年,故宫2750扇门统一更换了为其量身定制的新门锁——无线电子挂锁门禁系统。每把锁都有“故宫专用”的字样,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元素,但没有一般锁插钥匙的地方。因为该系统是由电子挂锁、电子钥匙、智能手持机、无线转发器、无线接收主机、电子钥匙读写器、报警系统服务软件等七个超级复杂结构组成,可实时监控门禁的开闭状态,自动识别开门者身份,对非法开锁等异常情况实现远程报警,且对院馆的门禁开闭管理也做到集中监控,并留下每一道门的开启记录,永久保存,实现可追溯。想通过破解这把锁来实施偷盗难度不亚于抢劫银行。

故宫每扇门锁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名字有编码,实现了门禁系统全面升级,安防技术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也为全国6565家(2022年数据)博物馆提供了一个示范和样板。

△故宫博物院每扇门独一无二的电子挂锁 ;故宫防盗黑科技之“金甲卫士”

虽说博物馆文物收藏、展示等区域受限不便使用智能门锁技术,但公共服务区域可实现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自由。如2021年,一批搭载自主研发虹膜人脸识别技术的智能储物柜在首都博物馆完成安装调试,开创无接触刷“眼”新时代。


首页          业务动态          信息公开          便民服务          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