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民间艺术家亮相央视《探索·发现》栏目 做匠人守匠心 彰显文化自信发表时间:2022-06-24 16:41来源:开封网 全媒体记者 赵月琴 一尊御品官瓷,凝聚着智慧与巧思,彰显皇家的雍容气度;一纸年画,带着喜庆美好的寓意,写尽门上春秋;一盏彩灯,以绚丽多姿的形态,照亮烟火人间。 连日来,我市官瓷非遗传承人陈连义、年画文化研究学者任鹤林、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承人张俊涛亮相央视的消息,让诸多开封民间艺术家深受鼓舞。八朝古都开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北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坊市通达,内廷气象与民间俗乐在此和合共生,孕育出包罗万象的盛世百工。流传至今,开封民间技艺门类繁多、技艺精湛,在代代传承中创新发展,再现汴京昔日风华,书写开封时代新篇。 官瓷、年画、灯笼等是开封民间技艺的优秀代表。3月14日21时25分,CCTV10《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第102期《匠人·匠心》专题节目,节目以纪录片的手法,通过讲述陈连义、任鹤林、张俊涛3位民间艺术家对艺术的痴迷热爱,探寻民间手艺传承的脉络,挖掘宋文化的民间痕迹,展示古城历史文化,彰显开封民间艺术家的文化自信。 陈连义,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官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官瓷代表中国青瓷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官瓷的发源地在开封,陈连义以对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和手艺人对技艺难以割舍的情怀,立志复原官瓷、复兴官瓷文化。由于官瓷技艺失传已久且存世器物较少,缺乏可学习借鉴的样本和资料,复原工作困难重重,陈连义经过不断学习、反复实验,成功复原了北宋官瓷古朴敦厚的造型。同时,他还与时俱进,将技艺与市场结合,打造官瓷文化名片。 任鹤林,专业从事开封民间木版年画艺术收集、整理、研究工作近50年,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封木版年画构图古朴、用色鲜艳、简洁明快,散发着北方民间自由奔放的乡土气息,寄托着人们趋吉避凶的美好祈盼,凝聚着民间智慧与信仰。任鹤林自费筹建木版年画博物馆,将复刻的千余件年画作品,以及近300件珍贵的年画史料,免费举办展览,向公众开放,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木版年画、喜欢民间艺术。一笔一划深浅明暗,木版年画的轮廓逐渐清晰,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任鹤林将刀锋刻板的动作重复了无数遍。时代在变,任鹤林传承开封年画的初心不变。 “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承人张俊涛,将彩灯制作工艺推上新高度。他将老宅腾出来,建成汴京灯笼张彩灯博物馆,免费开放、义务讲解,向世人展示汴京灯笼文化的魅力。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灯笼不仅仅是一种照明工具,更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张俊涛的彩灯,造型独特、用料考究,将民间市井气息与皇城富贵典雅的气质融合在一起,用一盏盏彩灯述说汴梁城的历史和制灯人的故事。他开办公益讲座,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家传技艺;他借助互联网,创建中国传统灯笼纹样数据库,让灯笼文化实现多元化发展。他认为,技艺的传承是为了更多人了解技艺,数据库建成后,越来越多的个性化纹样被运用到灯笼上,走进千家万户。在制灯世家、在烟火人间,灯笼从最初的照明工具到喜庆的装饰,凝聚着制灯手艺人的执著追求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已经成为吉祥团圆的文化符号。 无论是陈连义对官瓷20多年的潜心研究,还是任鹤林近半个世纪对年画的痴迷守护,还是张家传承七代历时200余年的制灯技艺,开封民间艺术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守和创新。在技艺传承中,守住文化的精髓,守住匠人的初心,将艺术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让艺术为生活服务,让生活因艺术而更美好。 匠人匠心日月可鉴。致敬匠人,致敬匠心。 |